廣東出臺人工智能發展規劃:東莞發力湖、海、城三大園區
近日,廣東省政府公布了《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》(以下簡稱《規劃》),除了未來“三步走”戰略外,全省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式發展的規劃同樣引人關注。其中,東莞被定位為全省“人工智能重點發展區域”,松山湖高新區、濱海灣新區、京東都市人工智能產業新城,以及東莞多個小鎮、平臺被明確寫入《規劃》當中。在省、市政策的接連加碼下,相關產業鏈上的莞企和協會,正加速推進人工智能產品與服務從實驗室走向車間、門店和市民家庭中。
政策聚焦
省、市接連發文聚焦人工智能
《規劃》提出,通過三步走,到2030年,人工智能基礎層、技術層和應用層實現全鏈條重大突破,產業發展進入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。
其前期具體目標為:到2020年,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,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;到2025年,人工智能創新體系初步建立,產業核心規模突破1500億元,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1.8萬億元。為了這些目標,廣東將在科研、平臺體系、場景示范應用、產業發展等方面進行布局。
事實上,在這一省政策目標出臺前,今年6月,《東莞市重點新興產業發展規劃(2018-2025年)》中也提出要重點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。不久,東莞又出臺了《支持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》。“東莞將在場地租金補貼、人才扶持、項目創新獎勵、研發資助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,目前我們也正委托有關機構編制我市的人工智能發展規劃。”市科技局高新科科長鐘靖平向記者透露。
東莞圖譜
重點發展“湖”“海”“城”三大園區
東莞在廣東省的人工智能圖譜是怎樣的?《規劃》明確加強人工智能產業空間統籌布局:形成以廣州、深圳、珠海為核心,以東莞、佛山、惠州為重點區域,著力打造一批創新型產業集群。其中,東莞將重點發展三大人工智能產業園區:松山湖高新區、濱海灣新區、京東都市人工智能產業新城。
具體來說,松山湖將重點發展運動控制部件、應用于3C產業的專用機器人、智能服務機器人等;濱海灣新區主要推進紫光芯云產業城、AI+未來產業園等,重點發展5G通信、云計算、物聯網、SSD固態硬盤、智能汽車芯片研發及應用等;京東都市人工智能產業新城,重點發展電子商務、智能制造、云計算、大數據等領域,建設智慧物流裝備制造基地、無人系統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等。
《規劃》還提出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小鎮。在《規劃》明確提到的全省6個智能小鎮中,就有3個來自東莞,分別為東莞人工智能小鎮、東莞中堂智能科技特色小鎮、東莞港口物流小鎮。
除了空間規劃外,《規劃》還點明了東莞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基礎和優勢,以及一批特色平臺。一般來說,人工智能離不開數據、算法和算力。《規劃》認為,東莞數據開放平臺進入全國政府數據開放平臺前十名,為產業發展提供豐富的沃土。同時,提出“要發揮中科院云計算中心大型云計算服務平臺作用,強化算法和技術研究”。在產業上,要重點建設廣東(東莞)智能機器人協同創新研究院等創新平臺,并明確東莞重點打造智能人居產業等。
產業動態
莞企牽手互聯網巨頭進軍智慧系統
伴隨著政策的接連加碼,近幾個月來,東莞不少企業、園區和公共機構對人工智能的熱度再度攀升。
近日,都市麗人在東莞南城步行街分店推出首家智慧門店,涵蓋掃碼服務購、試衣間呼叫導購服務、智能互動大屏等多項智慧功能。消費者掃描產品條碼,便可查閱產品詳情和其他消費者的有關評論;客戶只要在試衣間內掃描產品條碼,產品將被直接送至試衣間。該公司相關負責人稱,智慧門店也與騰訊微信支付簽署了合作協議,將為都市麗人發展新智慧零售業務。
也有莞企正在研發自己的人工智能系統。在近日東莞舉辦的一個人工智能研討會上, vivo AI基礎研究方向負責人陳曉昕表示,vivo公司開發的人工智能助手jovi,已經可以做到通過數據收集和分析,在各種使用場景優化手機體驗。如學習和模擬用戶的使用習慣,讓你用更少的步驟完成復雜的任務操作。
市高新技術產業協會人工智能行業委員會主任委員、拓斯達董事長吳豐禮認為,東莞是國內新型電子信息和智能制造產業的主要優勢區域,具備較強的產業和技術基礎,為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。接下來的關鍵是如何攜手各方的資源優勢,構建一個智能制造綜合生態圈。
高新協會秘書長夏正昌向記者透露,該協會及其主要成員單位,聯合發起成立了一個東莞市粵大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研究院。主要通過搭建一個協同創新服務平臺,開展行業交流、創新合作、產業研究和技術成果轉化,吸引行業領軍人才企業入駐東莞。“我們計劃聘請多位人工智能技術領域專家擔任專家”。

下一篇:沒有了